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池越做越大,甚至达到了80kWh——这已超过许多纯电车型的电池容量。当电池容量的边界被不断推高,蔚来ET5T增程版、理想L系列、深蓝S7增程版……这些“油电混合体”正以“大电池”为旗号,向用户喊出一句看似温情的承诺:“你既可纯电出行,又不必焦虑续航。”
但问题来了:当一辆增程车的电池已经做到80度,接近纯电车的水平,那它与一台真正的纯电动车之间,究竟还差了什么?
从用户使用体验、长期用车成本,再到整个产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来看,这场“大电池增程”的风潮,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路径依赖?
增程车的核心逻辑,是用一台小排量发动机作为“发电机”,为电池充电,从而延长整车续航。它不直接驱动车轮,因此被归类为“电动优先”的解决方案。
这种设计,在早期解决了纯电车“里程焦虑”和充电基建不足的痛点。但今天,当电池容量被堆到80度,其纯电续航已普遍突破300公里——这几乎覆盖了90%城市通勤用户的日常需求。
换句话说,大多数用户开着这台“增程大电池车”,一年到头可能只加过两三次油。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日常完全靠电,为何还要背上一台内燃机、一套增程系统、额外的油箱和复杂的热管理结构?
这就像一个人每天坐地铁上班,却坚持在后备箱常年备着一辆折叠自行车——以防哪天地铁停运。听起来很理性,实则是一种“安全感幻觉”——出远门的几率有多高,有必要为了一件极低概率的事情去付出不切实际的成本吗?
而车企显然正是精准捕捉到了这种心理,用“有备无患”四个字,说服消费者为那1%的极端场景,支付50%的硬件溢价。
我们来算一笔账。
一台80度电池的增程车,售价通常比同平台纯电车型低3-5万元。表面看,这是“性价比”。但细究之下,这笔账并不简单。
首先,增程系统本身增加了整车重量。多出的150-200公斤,意味着更高的电耗。即便日常用电,百公里电耗也会比纯电车高出约3-5度。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电价0.6元/度计算,仅电费一项,五年下来就要多花近2000元。
其次,虽然加油频率低,但一旦使用燃油,增程器的热效率往往不如直接驱动的混动系统。更关键的是,哪怕你从不加油,车辆仍需定期保养发动机、更换机油、检查排气系统——这些,都是纯电车主早已告别的人生烦恼。
更重要的是保险。由于增程车仍属“燃油车”范畴(在部分城市),不仅无法享受新能源牌照政策,保险费率也普遍高于纯电车型。在上海,一块蓝牌年均成本超万元,这笔“隐性税”,足以抵消购车时的差价优势。
另外,一个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证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增程车重量更大、能耗更高,且电池衰减速度更快,测试显示,增程车电池循环次数可达纯电车的3倍,健康度下降更快。也就是说,你背着的这块大电池,看起来是距离你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更近了,其实隐形支付的成本非常之高。要知道,新能源车上最值钱的就是那块电池了,更换起来价格不菲。
增程车的真正优势在于“场景灵活性”:城市通勤可用纯电模式(成本约0.5元/公里),长途出行则依赖燃油(成本约0.8元/公里),无需担心充电桩覆盖问题。这种“双模式”适配了中国用户“既想要电车经济性,又想要油车便利性”的矛盾心理。
车企为何热衷大电池增程车?本质上是一种“低风险创新”。
增程技术结构简单,研发投入远低于纯电平台的三电系统深度整合。新势力企业可避开纯电领域激烈的电池技术竞争(如固态电池研发),将资源转向智能化、座舱体验等差异化赛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减法战略”——用成熟技术组合降低不确定性,而非挑战技术极限。
不可否认,增程技术在中国市场扮演过重要角色。它让无数传统车企平稳渡过了电动化的“适应期”,也让广大用户以较低门槛迈入电动时代,某种意义上,它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妥协智慧。
但当电池技术突飞猛进、充电网络日益密集、用户认知逐步成熟,这种妥协是否还值得继续?
就像前文所言,80度电池的增程车,就像扛着自行车挤地铁,看似两全了,其实真累赘。工具先进了,思维却停留在过去。
电动车不需要备胎,正如智能手机不再需要物理键盘,续航焦虑终将被超充网络化解,能源补给的终极形态,是“随时随地,即插即走”,而不是“背着油箱跑长途”。
80度大电池的增程车肯定不是技术发展方向上的最优解,只能说是迎合市场的精准适配。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实:在基础设施、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习惯的约束下,企业选择了一条“足够好”的路径。正如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理性决策不是追求最优,而是满足当下条件的最适。”
或许,当我们不再追问“为何不一步到位”,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真实需求”时,才能真正理解这场电池容量竞赛背后的商业智慧。
电池挺贵的,增程器也挺重的,何苦呢?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