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车圈新人的小米,如今正深陷舆论漩涡。
自3月底安徽试驾事故引发公众质疑后,接连曝出未经用户授权远程限制车辆动力输出的争议操作,以及随后的碳纤维材质引擎盖打孔设计维权事件,一次一次将小米的这场信任危机推向高潮,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持续冲击着小米这家企业的公信力。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也坦言,小米正在经历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
5月16日,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后,对所有小米员工发表演讲,并且谈到了近期小米遭遇的舆论危机以及对小米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雷军提到,三月底的一场交通事故给小米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雷军称,这场事故让小米意识到公众对其的高期待和严要求,也标志着小米不再只是行业新人,而需要承担起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毫无疑问,这场始于智驾和安全质量、发酵于用户权益、升级于品牌信任的多维度考验,正在倒逼小米汽车加速构建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和危机公关机制。
但是,对于小米汽车来说,现在的问题不单纯的只是用户信任破裂,同时,还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流量反噬,稍有不慎,或将跌入万丈深渊。
小米被流量反噬,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引发舆论海啸,让小米成为众矢之。
其实,在整个汽车圈,无时无刻都有负面舆论出现,哪家车企都不敢说自己一身清高,干干净净。比如因为智驾导致的安全事故,不只是发生于小米身上,包括特斯拉很多车企都有发生过这样的负面新闻。但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广泛讨论,也只有小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米正在被流量反噬。
二是负面风暴,引发销量连续三周下滑。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第16周至第19周,小米汽车(包括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的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小米SU7的销量也同步下滑,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
销量的下滑态势,与小米汽车近期遭遇的一系列风暴,不无关系。
三是车主“由爱生恨”,发起维权。
小米遭遇流量的反噬,还体现在了车主对小米汽车的“由爱生恨”。
据悉,已经有数百名小米车主,针对“碳纤维挖孔机盖”虚假宣传开启维权,并且要求退一赔三的补偿。
不过,对于车主的要求,小米似乎并不买单。5月16日晚,一名微博博主发文公布小米SU7 Ultra维权进展。
该博主表示,与小米汽车副总裁等高管进行了近三个多小时的会谈,但没能达成最终方案。该博主称,小米方面说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
据这位博主介绍,他们的维权诉讼群目前已达70多人准备一起起诉小米汽车虚假宣传。一位自称是前资深法官,同时也是执业律师和小米车主的自媒体人,已正式在苏州起诉小米汽车。
起诉书中要求小米汽车退还定金2万元,并按照碳纤维机盖价款的三倍赔偿12.6万元,同时赔偿律师费1万元。
可以看到,从销量下滑,品牌负面化,再到车主强势维权,无不小米汽车被流量反噬的具象化体现。
复盘一下小米汽车的成功轨迹,毫无疑问,流量是小米成功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从2021年宣布造车开始,小米汽车几乎在每个关键节点,都拥有巨大的品牌声量和热度,并且让一众车企眼红。
小米能有如此大的流量光环,一方面,来自于在手机数码市场的长期积累。
开源证券研究所的一份数据报告,揭开了小米强大的粉丝粘性。在小米SU7 首批锁单用户中,有 80%是米粉,而这其中,小米手机用户又占了绝大数。如此高的粉丝转化率,绝大数车企是羡慕不来的。
另一方面,源于雷军个人IP光环所带来的自来水。
通过拍视频,发微博,发抖音,雷军打造出了“劳模典范”、“爽文男主”、“亲民企业家”等多维度的IP形象。特别是为车主亲自开门交付的营销策略,更是拉高了雷军在粉丝心中的地位,并引起其他车企大佬争相学习。
与此同时,雷军个人IP所带来的粉丝效应,也让用户们选择了无条件相信雷军本人,并且将雷军与小米进行了深度绑定,在几乎不花成本的前提下,为小米品牌拉升了一大波流量和好感度,甚至由此引发了一股子“高管们争相亲民”的大戏,而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车企流行打造领导、高管IP的一个重要原因。
凭借以上两点,小米汽车出道自带流量,也让其仅仅造车三年,就收获了很多新势力可能要花10年才能取得的成绩。然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流量犹如一把双刃剑,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当一家企业试图将自己打造成的完美形象,不惜极致营销,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时,那么一次事故,就足以让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完全崩塌。
更重要的是,过于追求流量,不仅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对于用户和行业来说,同样也会带来不正确的导向。
首先,因为流量太大,会妨碍第三方监管,减少了对风险的预警。
比如当时市场第三方审视和批评小米汽车时,因为品牌忠诚度,一些粉丝群体会自发对品牌进行无条件的维护,这就导致很多问题无法被理性探讨。
前不久的智驾事故,很多人不去探究事故本身,而是转而抨击女孩只有半年的驾龄,以及为什么要在道路复杂的情况下开启智驾。唯独不去追问:小米智驾为什么只给了车主两秒的反应时间;在发生碰撞后,为什么电池会起火,且车门没有打开等等现实问题。
事实上,在这种疯狂的流量加持下,很容易造成一些用户失去基于客观事实的合理判断。而这种“不理智”,同样会削弱用户对产品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
很简单,冲着安全去买沃尔沃的人,和冲着雷军小米去买SU7的人,谁更懂安全?谁更较真安全?想必大家心里有数。
另外,为了过度的追求流量,不仅会让用户被流量裹挟,甚至会让厂家在制定策略时,也跟着被流量裹挟,做出错误的判断。
小米为了限制车主在马路上狂飙,设置了“电子安全阀”,可是架不住车主的反对,最终妥协解锁了马力。
要知道,为了预防超速风险,很多车企和国家都有对车辆进行马力限制,比如沃尔沃的最高车速被设定为180km/h,而日本为了防止飙车,各大车企也曾一刀切,将马力限制在280匹以内。
而且,从网上的评论来看,很多“路人”是支持小米限制马力的。那么,路人叫好,车主不愿,这件事究竟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你品,你细品。
小米的教训,无疑为所有追逐流量的企业敲响警钟:当被流量的光环推向顶流时,也会因为因为被流量的反噬,跌下至暗的深渊,
这次小米的信任危机,就是行业的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些集体病状:对流量的盲目追求,对个人IP的过渡依赖,对产品的极致夸大宣传....
而也正因为小米,让行业从流量的狂欢中逐渐清醒,重新审视流量和营销,并最终回归到产品和技术的本身。
于是,我们看到,4月初,工信部发布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祭出史上最严电池标准,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动力电池安全的强制性要求。
4月中旬,工信部大力整顿智驾乱象,车企宣传纷纷从“自驾”、“高阶智驾”回归“辅助驾驶”,年初以来的“全民智驾”狂欢也因为小米被行业和用户重新审视。
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要求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
可以说,小米以一己之力,推动了行业的整改。而小米带来的这次行业风暴,也正在为行业敲响警钟:流量红利终有退潮时,技术创新才是真王道。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