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哲库科技”解散之后的两年,OPPO又将自己的位于杭州的“全球研发总部”卖掉了。
9月末,一则 “OPPO 杭州全球总部易主”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拿地5年之后,山子高科旗下的山子超影科技通过收购杭州逗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95.5%股权完成交易,出资额约17.8亿元,成为项目新主体,OPPO仅保留了4.5%股份。
市场普遍认为,企业战略调整、资金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是导致项目搁置的主要因素。然而,仅仅只有OPPO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吗?还是说OPPO这一“卖”,卖出了目前国产手机品牌的压力和不安?
其实重新梳理一下整条时间线,OPPO卖楼的动作早有前兆。
早在2020年,OPPO便豪掷11.84亿元竞得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用以“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项目。总用地规模4.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23万平方米,包括1幢37F超高层办公楼,1幢6F综合商业楼,整体呈现“O”形,契合OPPO LOGO中的元素,被称为“O型塔”。
整个项目于2021年9月正式开工,原计划2027年投入使用。OPPO计划为这个项目总投资36亿元,定位为OPPO在中国最重要的研发中心之一。
然而到了自2024年初起,有消息称该项目的建设进度明显放缓,现场作业减少,停工、烂尾等传言曾一度频出。
最终,到了2024年11月,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在浙里办官方平台回应称:“经了解,目前OPPO项目因方案调整现场暂停。”
截至卖楼之时,项目仍无恢复施工迹象,OPPO方面暂未公开说明停工原因。
有人觉得是因为OPPO在东莞、深圳等广东“本土”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总部基地,从而导致杭州项目的优先级可能有所下调。毕竟提到深圳湾的标志性建筑“春笋”——中国华润大厦,一下子就能让人想到那是OPPO的办公总部。
当然也有数据表明,是因为机圈大环境所致。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OPPO国内手机国内手机出货量为1120万台,同比增长3.3%,市场份额为15.7%,位列国内市场第三,但激活量同比下降近8%,反映出销量与实际使用率的背离。其全球出货量为2350万台,同比下降6.8%,海外市场表现疲软。
这不禁令人疑惑:明明如今OPhone的概念深入人心,但为何OPPO依然在面临压力。其实这件事映射的并非OPPO一家,而是整个中国手机行业下半场的诸多变化。从头部厂商的战略调整,到各品牌在自主研发与市场策略上的差异化博弈,中国手机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OPPO杭州总部易主的最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没钱”,当然这并非是OPPO的个例,而是目前国内手机品牌们都正在面对的问题。成本压力、产品研发压力、行业寿命、产品形态、产业转型等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充斥在每个品牌的长考中。
首先便是成本问题。
过去几年,智能手机行业进入了竞争白热化阶段,头部手机厂商纷纷开启 “规模扩张” 模式,在研发基地、生产工厂、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巨大。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手机销量增长放缓,高成本投入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厂商们开始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资源聚焦”,将资金和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和关键技术上。
其次,赛道迁移趋势明显。在手机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科技企业加速向新能源、半导体等关联领域跨界。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且与手机行业在智能互联、芯片技术等方面存在协同效应。半导体则是手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半导体技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价值重构成为新方向,以往企业更倾向于 “自建持有” 研发资产,认为这样能更好地保障研发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但如今,“轻资产运营” 模式逐渐兴起,企业通过转让部分非核心研发资产,既能缓解资金压力,又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说到这儿,大家自然而然便能想到目前国产手机品牌中正在明显应对这些问题,并逐步走出困境的两个品牌——小米和华为。
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洗牌后,中国手机行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头部阵营,各阵营有着鲜明的研发标签。其中,华为属于技术引领型企业,长期以来深耕自研芯片和鸿蒙生态。自研芯片让华为手机在性能上具备独特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高端手机的需求;鸿蒙生态则打破了不同设备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手机、电脑、平板、智能穿戴等设备的无缝连接,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更智能的使用体验。当然,还有鸿蒙智行,它让华为毫无疑问稳坐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部交椅,通过“赋能”传统汽车制造品牌的崭新路径,改变的不仅是华为自己,更是成为了整个传统车企的变革新浪潮。
紧随其后的便是小米,有着与华为相同的发展路径,属于后来者居上的新生力量代表。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小米通过和徕卡的深度影像合作与自身AI方面的研发表现,提升了自家手机的影像拍摄能力,稳坐影像旗舰的头把交椅。最新的发布的澎湃OS 3.0,则更是进一步让小米手机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
而在自研芯片领域,小米和OPPO一样经历过失败,但是小米在“澎湃S1”的挫折之后,最终呈上了“玄界01”,成为全球第四位3nm制程的玩家。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选择了比华为更加激进的路线——自己造车。目前小米SU7和YU7系列毫无疑问是国产新能源车的顶流,将最初小米手机刚发布时候的盛况重现在了汽车线上。
毫无疑问,华为和小米的转型才是所有国产手机品牌理想中渴望达到的样子,而作为“华米OV”四巨头中的“OV”两家,对比两位大哥却略显疲软。
OPPO和vivo依然选择死磕智能手机领域,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先是继续在结构创新和材料科技上发力,令手机本身的结构设计不断突破,新材料的应用让手机在轻薄、耐用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之后便是死死咬住影像研发,在影像旗舰上继续发力,投入研发成本。
但是在智能手机外的领域,OPPO先是遭遇了哲库科技解散、造芯项目终止,直接导致核心技术路线中断。这不仅浪费了累计超百亿元的研发投入,更让其在芯片自主化浪潮中错失先机,更关键的是转化效率差距:苹果年均稳定产出超5000项专利,且87%为核心发明专利;OPPO的专利虽曾呈现出 “脉冲式增长”,但在2018年峰值后逐年回落,有效专利占比仅32%,核心技术沉淀远不及对手。
其次在跨设备间的生态布局以及线下门店的扩张,OPPO都不及小米和华为势头迅猛,其智能电视产品线更是已经停更。甚至是线下门店,更是直接侵蚀了OPPO的基本盘。有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约15%的OPPO门店转型代理华为产品。更严峻的是,低线市场换机周期拉长至36个月,传统 “地推 + 促销”的渠道模式失效,而OPPO主题旗舰店等新尝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毫无疑问OPPO正在遭受两家的冲击。
vivo的情况相比OPPO亦是如此,堪称“难兄难弟”,虽然vivo积极转型,在前不久推出了vivo vision,但是相较于华为、小米,OV目前的短板依旧在生态建设仍停留在手机等周边设备层面上。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关键领域布局滞后,导致用户粘性需要依靠打通“苹果生态”这类外部生态进入来维持。
同时在智能汽车、车联网等第二曲线领域,OV的布局同样停留在 “画饼期”,从发布会上一闪而过的1页PPT内容也可初见端倪。两家未像华为那样深度参与车机系统研发,更没有小米 “人车家全互联” 的战略规划,让其在“手机+汽车”的跨界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
而与此同时,vivo和OPPO背后是重资产运营的现金流承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多面临的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放缓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这和前面提到过的企业理想转型中“自建持有”模式与行业 “轻资产转型” 趋势背道而驰,对比小米通过代工厂降低产能压力、华为聚焦核心技术授权相比,OV的资产结构显得僵化且风险偏高,以至于现金流的短缺最终导致了类似于OPPO卖楼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么看来,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们都是“坚强而又脆弱”的,不仅要面对内部的高压化境,同时还要应付苹果这样一个世界级标杆品牌的压迫式竞争。
在销量低迷的当前,收入无疑成为了企业第一目标,一部iPhone 17便足以让国内厂商争相模仿碰瓷,小米甚至把16跨了过去,直接致敬出了标小字的xiaomi 17,令消费者也感叹,国产手机品牌抗争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开始了塞博斗蛐蛐。
但这恰恰也反映出,高端市场未来依旧是手机厂商竞争的焦点,各品牌也将凭借技术稀缺性展开激烈争夺。手机形态本身,折叠屏手机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新方向。体验上AI全场景渗透将成为趋势,AI技术将不仅应用于手机的语音助手、智能推荐等方面,还将与用户的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如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家居的自动控制、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等。同时,用户情感需求也将得到更多关注,让手机更具人文关怀。
未来,如何提升品牌溢价,突破高端市场瓶颈,依旧是国产手机厂商们的下半场命题。如何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提升用户忠诚度,依旧是所有厂商们将不断克服的命题。
面对未来的趋势与挑战,各手机厂商需要做出合理的战略取舍。在研发端,厂商应聚焦1-2个核心赛道建立不可替代性,只有集中资源在核心赛道上发力,才能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在市场端,要平衡“高端树形象”与 “中端保规模”的产品矩阵,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资产端,要优化轻重资产配比,降低现金流压力。过度的重资产投入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转让部分非核心资产,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让企业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
中国手机行业下半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厂商需要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中国手机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