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向用户销售测试车,疑云背后凸显的依然是难以化解的产能焦虑

91che袁创2025-09-09 17:25:49

近日,有小米YU7车主反映,在提新车时发现前挡风和后挡风玻璃上出现了“测试车”对静电贴痕迹,怀疑自己买到了被暴力驾驶过的测试车。

小米yu7测试车

小米yu7测试车

针对此次事件,小米方面迅速给出回应,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微博发文致歉并表示,此类现象是工厂下线车辆做静态评审时检验员随手贴上的,并称该现象是静电贴隐形留痕,通过湿毛巾可以有效清除。

李肖爽测试车

对于小米高管的解释,广大网友似乎并不买账,网络上迅速引发沸腾情绪。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昨日晚间,前OPPO产品经理,后任小米子品牌红米总经理的王腾因泄密和利益冲突被公司开除,该热搜才降低了温度。

小米王腾开除公告

回到测试车一事。有网友留言表示:“我翻译下这段道歉解释,意思就是下次我们会擦干净点”。

联系到小米汽车近期连续遭遇舆情事件,也有网友调侃:“军儿,人老实话不多”。

更有汽车博主从质检员视角指出,静电贴如果短时间贴不会留下如此痕迹,而评审车和测试车所代表的含义显然不同,如果坐实是测试车流入市场这将是汽车工业140年历史的第一例。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只是静态评审车辆,小米也应该拿出证据,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就在今年六月,小米首款SUV小米YU7上市,发布会一小时收获订单28万。跨行进入汽车领域的小米瞬间就以令行业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掀起一股青春风暴。

然而,似乎正应了那句古话“人红是非多 ”,随后小米汽车遭遇的一系列舆论事件,让擅长营销的雷军遭遇起一场接一场的舆论反噬。

雷军最近有点烦

2021年,雷军宣称赌上“二十年声誉”进入汽车行业,时至今日,雷军进入汽车这个“江湖”尚不足五年,小米汽车也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向汽车市场,并创造了一系列销量里程碑。

依靠米粉生态盘的强大基础,小米汽车一上市就对原有的市场格局产生强大冲击,被刘强东称为擅长营销的雷军,以一系列标新立异的玩法,对整个汽车工业的市场营销思路都带来的巨大冲击。

而在这股冲击之下,汽车产业向数码行业挖人,尤其是从曾经与小米品牌打得有来有回的品牌中挖人,就成了不少汽车品牌寻求破局的一条捷径。

比如近期,长安汽车旗下的深蓝汽车就将从荣耀手机离职的CMO姜海荣收归旗下任CEO,董事长邓承浩直言,就是要破解深蓝汽车技术强、品牌弱的认知困境。

但是,营销永远都是一柄双刃剑和回旋镖。

曾经春风得意的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现在就是在承受着这一切——遭遇舆论场红利的巨大反噬,雷军本人数次登上热搜,从全网群嘲的“车规级纸巾盒“到屡屡见诸报端的退订单事件,再到那场影响广泛的“交通事故”,雷军个人形象也从初始的儒雅真诚反转到了今天的“人老,实话不多”。

雷军个人形象和产品的深度绑定,在给小米汽车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让雷军个人因为产品的是是非非受到了一定影响。毋庸讳言,盛行于汽车行业的网络水军等等恶劣操作,更是让一场场舆论风暴持续不断。

今年3月,一向对网络玩梗态度豁达的雷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召开的小组会议上,更是呼吁对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的相关问题提前立法。

事实上,在这起测试车事件上,多少会暴露出小米内部系统化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为一家没有多少造车沉淀的企业,更兼迟迟无法解决的交付难题,如果解决不好,这背后的矛盾冲突必然会越来越多。

小米的交付难题

测试车的本质还是小米汽车的交付难题。

尽管已经将北京亦庄二期工厂投产产能提升至30万辆,雷军亲自挂帅"交付攻坚小组",但因为汽车制造的复杂性远超手机,供应链的协同、质量管控、产能爬坡,每一项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产线的磨合,而小米目前正走在这条磨合的路上。

产能不足给小米汽车带来的交付问题正在转化一场事关品牌声誉的广泛舆情。

小米SU7上市18个月斩获40万订单的辉煌背后,是消费者要等待58周的漫长煎熬等待期。据称,北京亦庄工厂三班倒连轴转,将产能冲到了两万,依然无法解决小米面临的交付难题。

另外,即使SU7生产线转产YU7,主力车型周交付量依然跌到了247辆,而漫长的交付周期带来的是大量退订。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退订率非常惊人,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如今的市场态势下,再坚定的情怀在漫长的等待面前都不值一提,当等车等到驾照过期,提车周期排到明年暑假,这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是无法忍受的。

行业数据显示,60%的小米意向用户会在等待3个月后转向其他品牌,随之而来的就是竞品的巨量收割,而极氪、智界等品牌也正是通过"置换补贴"、"优先提车"等政策加速收割退订的小米客户。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漫长的交付周期造成了一线销售人员的收入锐减。据悉,小米目前执行300元每台的单车销售提成,一线销售人员的销售工资的50%需等交付后发放。8月以来,销售离职率已攀升至行业警戒线,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了一人多岗的尴尬局面。

由于担心车辆生产后用户放弃购买,无奈之下,小米又更改策略,要求准车主提前支付尾款,而这一做法再次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

近期,多位车主向媒体反映,未验车就被迫付款。此举也被公众质疑为将供应链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当激进的互联网思维遭遇到产能炼狱,小米陷入到了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解困的尴尬境地。

而此次测试车事件,就是在这样的交付困难重重的背景下诞生,面对交付难题,市场开始更加担心起小米能否守住以次充好的商业底线。

作为一家年轻的车企,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米会逐渐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难题。但消费者始终只是消费者,它不会站在原地等待企业的成熟,在面对切身利益之时,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采取最简单的应对办法,那就是转投他处。

摆在雷军面前的这道新难题,一时半会可能还真不好解。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