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汽车设计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隐藏式门把手如一阵飓风席卷整个汽车行业,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这种将门把手"隐形"的设计,让车身线条更流畅,风阻系数更低,科技感更强。然而,在这股追求极致美学的风潮背后,却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当车门把手的传统形态让渡于隐藏式设计所带来的高级感与低风阻,“打开车门” 这一简单动作也提升了门槛难度。
比起搭乘网约车时因不会开车门而被司机屡屡催促的尴尬与窘迫,交通事故后车门难以开启而导致错过乘客最佳救援时间,无疑是公众最不愿遇见的情况。为了汽车工业设计的规范化,也为了出行更安全,国家这次又出手了。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并发布相关文件。
文件指出,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但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
上述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包括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文件显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目的,就是要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具体来看,文件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适用于 M1 类、N1 类汽车和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其他车辆车门把手参照执行。
所谓隐藏式车门把手,就是把车门把手 “藏起来”,与车身融为一体。这种设计使得汽车外观更加流畅、简洁。
它首次出现在 1952 年奔驰 300SL 车型上,接下来的 50 多年间,仅在日产 GT-R、奔驰 SLS AMG 等超跑或者超豪华车型上蜻蜓点水般地出现过。
而近年来,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从特斯拉 Model S 开始,隐藏式车门把手逐渐进入主流视线,几乎成为新能源车型 “标配”。
从目前市面上的车型来看,隐藏式车门把手一般分为按压弹出式、电控弹出式、触控感应式。
按压弹出式,即轻按把手特定区域,另一端自动弹出或手动拉开,代表车型有特斯拉 Model 3、Model Y。电控弹出式通过车辆内部的电机运作,在解锁后自动弹出,而在锁车时,电机会将把手收回,如特斯拉 Model S 等。
触控感应式是触摸把手特定区域(如电容感应)触发电动弹出,比如蔚来、理想等品牌部分车型在车门把手上增加感应开门功能,极越 01 和极氪 X 等车型则采用按键式开门的方式。
此前有观点认为,车门把手是汽车与用户建立交互的第一环,隐藏式车门把手让用户在开车门时更有仪式感,与车的交互感更强。
在造车新势力的新车营销中,隐藏式车门把手被包装为极具未来感、科技感、个性感的产品卖点,还能降低风阻。
今年 3 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谈及新能源汽车为何采用隐藏式车门把手时称,“这样的车门能够有更好的风阻,并且整个车的造型会更具科技感。”
一个小小的开门设计引发广泛讨论,究其根本,是因为它在功能性之外,更连接着安全性问题。
过去,只需轻轻一拉,车门即开,如今要经历 “找暗门、摸机关、等电动、防夹手” 一系列的 “闯关流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这样经历的网友不在少数。
“早高峰好不容易打到一辆网约车,正要上车,面对光秃秃的车门茫然无措,尝试着用手按压了几下,车门依旧纹丝不动。”“第一次用隐藏式车门把手,不知道该怎么开,手被夹了一下,疼了好几天。”“小孩好奇去摸弹出的门把手,结果被夹哭,现在都是提前解锁再让孩子上车。”
更有车主吐槽,在北方的冬天,一夜雨雪就会将隐藏式车门把手冻住,不得不用吹风机吹、用开水浇淋等方法,才能打开车门。
隐藏式车门把手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受到汽车业内的关注。
何小鹏曾坦言隐藏式车门把手存在不足,透露正在研发 “更好开的车门把手,不管是在平常还是在冬天,还是在异常的情况下都要更好开。”
在今年 5 月 5 日的一场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直指其 “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其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位新能源车企内部人士表示,此次工信部是征集意见,目前还在等待最终相关标准要求落地。
在业内看来,随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汽车车门把手的设计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在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换的过程中,包括车门把手在内的汽车产品不断被重构,但无论什么样的产品,都必须充分考虑使用便利性和保证乘客的安全,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和美观。
隐藏式门把手争议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设计哲学问题:形式是否应该服从功能?当美学与安全冲突时,孰轻孰重?
汽车历史上不乏优秀设计案例,既保持美学水准又不牺牲实用性。如保时捷911的经典门把手,在保持低风阻的同时确保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开启;沃尔沃的全系车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设计理念,即使最简单的门把手也经过极端场景测试。
反观当下一些车企的做法,将"创新"等同于"去功能化":取消物理按键、隐藏必要接口、过度依赖触控...这种为差异化而差异化的设计思路,本质上是将商业噱头置于用户体验之上。正如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所言:"形式追随功能,好的设计应该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
随着强制性国标的推进,汽车门把手设计将迎来以下变革:
电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应急装置,确保断电情况下可手动开启;隐藏式把手需有醒目、统一的应急标识,降低操作门槛;提升抗冲击能力,确保碰撞后仍可正常运作;避免翻滚等情况下意外开启造成二次伤害。
长远来看,这次规范行动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从追求表面创新转向实质安全,从营销驱动回归用户本位。正如某车企工程师所言:"真正的科技感不应该增加使用风险,而是让复杂的技术隐形于简单可靠的操作中。"
当我们在欣赏一辆车的流线型外观时,或许应该思考:最美的设计,是那些既能打动眼睛又能守护生命的设计。工信部此次出手,不仅是对一个零部件进行规范,更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纠偏——设计美学永远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尊重。
在这个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铭记设计的初心:科技,终应以人为本。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