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电的AI步入稀土时刻,发电量占全球32%的中国扼住了世界的咽喉

电科技袁创2025-11-03 19:30:30

“GPU算力再强,插不上电也是废铁。”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前两天在一档博客节目中的爆料,如同一记惊雷,击碎了AI行业的光鲜表象。他透露:微软有大量的GPU正闲置在仓库,原因并非算力过剩,而是数据中心受困于电力短缺与机架数量的不足。

微软纳德拉

这一幕,仿佛让人联想到昔日稀土产业的博弈——当全球高科技产业依赖稀土材料时,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供应,牢牢掌握了产业链的命脉。如今,AI浪潮席卷全球,算力成为新的石油,而电力的稀缺性正悄然重塑竞争格局。

GPU闲置,电力短缺成AI死穴

纳德拉的爆料并非孤例。

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同样曾直言不讳:电力短缺才是制约AI发展的关键桎梏

此前,他就曾撰文指出,世界正在接近他所谓的“温和奇点”,即人工智能达到或超越人类能力的点,试图以此解释 ChatGPT 使用了多少电量——平均每次查询 ChatGPT 会消耗约 0.34 瓦时的电和约十五分之一汤匙的水。

总之,AI要想真正统治这个时代,它就必要具备充足的供电和足够摆放更多服务器机架的机房,否则,那些高价采购的GPU就只能沦为仓库中的“废铁”。

随着GPU功耗密度指数级攀升,从安培架构到下一代Kyber机架设计,单机架功耗预计将激增100倍,数据中心电力承载能力已然触顶。更严峻的是,电网升级周期漫长,美国超400吉瓦的数据中心供电申请已达全美峰值负荷的57%,而实际落地率仅约20%。电力接入往往需要数年时间,甚至出现微软为训练GPT-6部署十万个H100时电网崩溃的尴尬局面。

电力瓶颈的紧迫性,开始让AI行业从“抢芯片”转向“抢电力”

纳德拉明确表示不愿过度采购新一代英伟达GPU,只因技术迭代加速:英伟达每年都会推出性能更强的芯片,H20刚因稀缺性成为“年化300%的理财品”,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便传出接棒消息,旧款未投产就面临贬值。

然而,当美国AI巨头为电力短缺焦头烂额时,中国却以其全世界最稳定、最廉价的电力系统,悄然构筑起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中国的发电量达到了9.8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2%,是美国的2.5倍,是欧盟27国总和的3倍。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中国工业电价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平均电价为0.08美元/千瓦时,而美国为0.13美元/千瓦时,欧洲更高达0.20美元/千瓦时以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电网的稳定性和扩容能力令人艳羡。

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网络,输送容量超过1.6亿千瓦,且中国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煤电,这种电力结构的多样性和韧性,为AI数据中心提供了可靠保障。

反观美国,电网老化、审批繁琐、地区分割等问题突出。纳德拉提到的“电力接入需要数年时间”,在中国却可能只需数月。

在中国“新基建”战略下,数据中心被列为重点基础设施,各地政府积极配套电力资源。例如,贵州、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凭借低廉的电价和凉爽的气候,正吸引大批AI企业落户。

这种电力优势,堪比中国在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稀土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维生素”,中国以全球23%的储量供应了90%的市场;如今,电力作为AI的“血液”,中国同样以强大的基础设施掌控着话语权。当西方AI公司为电力发愁时,中国企业却可专注于算法优化和应用落地。

从稀土到电力的命脉之争

稀土产业的教训犹在眼前。今年以来,中国不断严格审核稀土出口,引发全球科技产业震动,欧美日韩等国紧急寻找替代来源,但至今仍难以摆脱依赖。而电力短缺的危机,正让历史在AI领域重演

高盛公司在它的报告里曾感叹:“AI的尽头是电力”,并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比2023年激增175%,相当于凭空多出一个全球前十耗电大国的全部用电量。

但电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支撑。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源于多年的战略布局:从三峡大坝到青藏高原的光伏电站,从沿海核电到西部风电,中国构建了多层次、跨区域的电力网络。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电网调度能力和快速的建设效率

相比之下,美国电力市场私有化程度高,投资决策分散,升级缓慢。马斯克曾坦言,特斯拉正准备自制电力变压器,以应对供应链瓶颈——这种“自力更生”的无奈,折射出美国基础设施的短板。当中国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将算力需求导向能源富集地区时,美国却陷入地区电力博弈的泥潭。

AI时代的竞争,本质是能源效率的竞争。训练一个大语言模型如GPT-4,耗电量相当于数万个家庭年用电量。未来,随着模型参数指数级增长,电力需求将呈爆炸式上升。谁能提供稳定、廉价的电力,谁就能掌握算力的命脉。中国在这条赛道上,已凭借其体制优势和大规模基建能力,抢占了先机。

全球科技巨头都在追逐GPU、大模型,却忽略了“电力”这个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变量——就像当年大家都在争夺稀土资源,却没意识到加工能力才是核心。

中国的厉害之处,在于总能看到“产业链的根”。稀土产业如此,电力产业亦如此。

这种差距,就像当年稀土产业里,中国在布局全产业链时,其他国家还在依赖进口——等他们反应过来,格局早已定了。

从“西电东送”到特高压,从储能项目到智能电网,中国用几十年时间构建起的电力体系,如今成了AI时代的“护城河”。当别人还在为短期的电力缺口焦虑时,中国已经在思考如何用电力优势引领AI的应用创新;当别人还在纠结是否要采购新一代GPU时,中国已经把“电力+算力+场景”的闭环打通。

“大国博弈是持久战”,中国的电力战略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几十年“适度超前”的规划、“全国一盘棋”的调度、“技术自主”的坚持。就像稀土产业从“廉价出口”到“掌握定价权”,中国的电力正在从“保障民生”到“支撑高科技”,成为全球AI产业的“命脉”。

AI的中国路径,电力就是领导力

面对电力瓶颈,中国AI产业正走出独特路径。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确保了电力供应: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重点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枢纽节点,并配套绿色能源。

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利用电力优势:华为在贵州建设全球最大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当地水电资源;百度在山西部署AI算力中心,依托煤电一体化低成本电力;阿里云在张北打造“绿色数据中心”,风能供电比例超50%。这种“电力-算力”协同模式,让中国AI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将电力优势转化为技术输出。国家电网已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特高压技术,未来可能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这种电力基础设施的出口,将为中国AI企业出海铺平道路,如同当年高铁出海带动产业链整体输出。

中国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基础设施的超前投资。如今,在AI时代,这一逻辑再次应验。当纳德拉为电力短缺叹息时,中国企业家却在讨论如何利用智能电网优化能耗——这种差距,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战略视野的。

纳德拉的吐槽,揭开了AI繁荣背后的残酷真相:没有电力,再先进的GPU也只是废铁。而中国凭借其稳定廉价的电力系统,正悄然重塑全球AI竞争格局。

核心基础设施的掌控权,永远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从稀土到电力,从制造业到AI,中国一次次证明,那些看似“传统”的领域,往往决定着“前沿”技术的命运。

中国的电力优势,不是“暂时的便宜”,而是“体系的领先”——就像稀土产业里中国制定了提纯标准,如今在电力领域,中国的超超临界燃煤技术(效率突破50%,远高于全球平均35%)、特高压技术、智能电网标准,正在成为全球的“参照系”。

马斯克想搞“小型电厂方案”,微软想靠核电解决数据中心供电,这些都是企业级的“补漏”,而中国的电力体系是“国家级的布局”。当欧美还在为单个数据中心的电力接入发愁时,中国已经在规划“AI算力枢纽”与特高压电网的对接;当欧洲企业因高电价搬迁时,中国的AI数据中心正享受着稳定的电力和优惠的政策。

未来的AI竞争,或许会像当年的稀土竞争一样:谁掌握了稳定、廉价的电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而中国,已经站在了这个赛道的起点上,并牢牢掌握着关乎未来的领导力。

可以预见的是,AI的未来战场将不再局限于算法创新或芯片设计,而是延伸到电网规划、能源政策和基建效率,中国若能持续发挥电力优势,完全可能复制稀土产业的辉煌,在AI时代掌握核心命脉。

在这个“硅与电”的时代,中国,扼住了世界的咽喉。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Tags:AI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