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上惊雷,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11月22日下午突然通知员工,自11月24日起公司员工无需到岗上班。至此,这家估值一度超过70亿的自动驾驶企业,以“原地解散”的方式平静地画上了休止符。

但事实上,关于毫末智行的“陨落”,业内并没有多少惊愕的情绪反馈。因为在此之前, 关于毫末智行陷入困境的消息就已经不断见诸于报端。就在上个月,就有消息传出毫末智行在北京的账户已经被冻结,而公司位于浙江和成都的两家在建工厂也早已停工。而到了11月,甚至一度还因为3.15万元的债务被列为被执行人。
仿佛就是一个进入ICU多年的病人,虽经多方努力,这家由长城汽车倾注6年心血而成的智驾公司终究还是停止了呼吸。
毫末智行的“停摆”也再次让公众看到,在看似热闹的智驾赛道上,整个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一面是资本市场热度不减,融资消息频传;另一面则是中小公司在商业落地上的举步维艰,技术突破遭遇瓶颈,而且,即使是头部企业,也仍在为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苦苦探索。
2019年,长城汽车将智能驾驶前瞻部拆分成了毫末智行,彼时,公司由长城汽车公司董事长魏建军亲自控制,长城系的持股比例一度达到53.73%。公司更是包揽了长城旗下几乎所有主力车型的智驾订单,说是长城汽车的“亲儿子”一点不为过。
2021年,毫末智行迎来高光时刻,凭借HPilot系统的快速量产上车,坦克300、魏牌拿铁等主力车型纷纷搭载,毫末智行为长城汽车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并凭借高光表现获得了美团、高瓴创投、高通创投的青睐,当年融资规模超过13亿元,公司估值更是来到了最高的10亿美元。
长期以来,毫末智行深耕“高精地图+规则算法”的技术领域,并在早期获得巨大成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经验。
2022年,毫末智行承诺当年在魏牌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上搭载城市NOH功能,并发布覆盖10城、至2023年拓展至100城的计划。但实际结果令人遗憾,在缓慢的推动下,直到2023年初也仅仅是在北京、保定等3城实现了落地。更致命的是,技术表现开始出现松动,在面对复杂路况的处理上明显落后于华为等竞争对手。
自2023年起,整个智驾赛道风向大变,“重感知、轻地图”的无图方案开始成为行业主流。这和毫末智行长期技术积累的“高精地图+规则算法”的技术领域出现了明显冲突。虽然毫末智行也积极进行技术转向,但受制于资金、技术及人才积累。虽做出了转向动作,但方案迟迟无法落地。最终落的个技术迭代慢,落地能力弱的评语,开始被行业主流拉开距离。
去年3月,眼看毫末智行无图方案迟迟无法落地,长城汽车无奈“弃子”,转而和元戎启行展开合作,并在当年11月豪掷一亿美元独家领投了元戎启行的C1轮融资。

至此,毫末智行的命运已定。过于依赖长城,技术迭代缓慢,商业化无法形成闭环,以至于在此后虽历经挣扎,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过“停摆”的命运。
毫末的困境并非孤例。
今年以来,整个智驾行业其实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技术研发的巨额投入与商业回报之间的巨大鸿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为继,资本的态度也从早期的狂热转向谨慎,投资门槛不断提高,资源加速向少数几家头部企业集中。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智驾赛道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避免的洗牌,那些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过度依赖资本输血的玩家,正在面临生存考验——行业从“拼概念”进入了“拼实力”的新阶段,技术落地能力、商业化进程和成本控制成为了更为关键的竞争要素。
在早期,随着资本的热捧,自动驾驶公司如过江之鲫,一时间这一赛道变得拥挤不堪。但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巨大鸿沟,让自动驾驶公司们停留在PPT的技术描述最终失去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据公开的数据统计,仅在去年就有37家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关门大吉”。
就在毫末智行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同时,智驾赛道的另一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华为智选车业务正高歌猛进,问界系列销量持续攀升,其城市NCA功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送;Momenta则凭借其独特的“飞轮”模式,同时与比亚迪、通用等多家车企达成深度合作,估值已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这种强烈对比映射出智驾行业正在经历的关键转折。曾经“百花齐放”的智驾赛道,正迅速分化为两个阵营:一边是技术突破乏力、资金链紧张的二三线企业,另一边则是资源持续向头部行业巨头集中。

智驾行业虽然只是汽车产业的一个分支,但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浪潮,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头部车企们,都广泛看好这一细分市场的广阔前景,不过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科技驱动行业,尤其是高速的技术迭代,每一次技术转向都可能会给行业带来颠覆式改变,而这样快速的技术迭代,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堪重负的,一旦跟不上技术变革的方向,就会被迅速的甩出赛道。
事实上,背靠长城大厂的毫末智行尚且难以承受,更不用说一众中小企业了。另外一点则是在巨额的研发投入下,商业价值迟迟无法兑现。现阶段,自动驾驶也仅仅在封闭场景、高频重载的商用车领域,实现了确定性盈利,而这和动辄几十亿的投入相比,显然还是远远不够。
从资本流向看,目前投资机构对智驾项目的选择变得更加挑剔,资金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Momenta在2023年完成的超过百亿人民币融资,创下了行业纪录,与之对应的是很多中小型智驾公司则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
从市场格局看,华为、Momenta等头部企业确实已经建立起明显的领先优势,无论是在合作车企数量、装车量还是技术积累上。华为模式的初步成功,证明其不仅能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还能直接参与产品的定义和销售,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行业影响力。

纵观现在的市场格局,毫末智行的倒下不经意间起到了分水岭的标记作用,更加凸显出华为和Momenta以及一众自研大厂的领跑之势。有市场观察人士据此判断,未来智驾行业很可能进入到“寡头”时代,形成华为、Momenta及坚持全栈自研的头部车企们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智驾技术仍在快速演进中,在这条赛道上,新的技术路线带来的变化通常是颠覆性的。同时,不同车企出于自身战略考虑,可能会扶持不同的技术供应商,以保持供应链的多样性和议价能力,特别是在商用车、末端物流等特定场景,仍有可能孕育出垂直领域的领导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智驾行业进入“寡头时代”似乎又显得言之过早。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