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安全缺陷,某品牌再陷强制召回传闻,这次会不会对消费者有经济赔偿?

91che袁创2025-11-23 15:21:50

近日,有消息人士指出,种种迹象表明,针对某正处于舆论浪尖的新势力汽车品牌,有关部门将就底盘及车身稳定性是否存在安全缺陷的问题展开调查,如果一旦查实很可能会触发新一轮的强制召回。

这对于连月来深陷市场和舆论双重漩涡的该品牌来说,无异于在烈火中反复淬炼。

就在18日,该品牌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本季度收入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80.9%,为历史最高季度水平。

而不同寻常的是,在业绩来到了最高季度的同时,其股价却被资本市场看低继续下行,直引得品牌紧急斥资8亿回购。

业绩大涨却迎来股价暴跌,这一诡异的市场现象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市场传言。

和上一次仅是OTA升级召回所不同的是,此次如果一旦因安全缺陷召回的消息坐实,已经在网络上被群嘲的这家新晋汽车品牌,恐怕就要迎来真正的诺曼底时刻了,成功则一路坦途,失败则掉头转向。结果存于事实间。

事实上,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汽车召回意味着什么的最大意义就是会不会涉及赔偿。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在过往的国内外车企召回案例中,大规模赔偿案例并不多见,那么,在哪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申请赔偿呢?

召回与赔偿

关于车辆召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召回制度的本质,其是汽车制造商针对已售出车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或缺陷,主动采取的修复或更换措施,其目的在于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也就是说,召回本身并不构成对消费者额外赔偿的承诺或义务,通常情况下是没有直接的经济赔偿的,尽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存在严重安全缺陷时,可能会有品牌选择更换新车,但即使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

宝马召回

例如今年9月,宝马因发动机启动器过热可能引发火灾的风险,在美国和德国市场召回超过33万辆汽车,其中美国市场涉及14.5万辆

在此次的召回事件中,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特意在公告中给出了措辞非常强烈的警告,表示在“在问题解决前应将车辆停放在室外并远离建筑物”,这也一度引发媒体和消费者的巨大关注。

但在此次召回事件中,也没有出现直接经济赔偿的案例。

而理解能否索赔的关键,在于分清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首先是仅实施召回:消费者的权利是“免费消除缺陷”,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当厂家发现车辆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某个软件程序可能导致意外刹车、某个零件存在过早磨损风险),但该隐患尚未对消费者造成实际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他们依法发起召回。

在这个过程中,厂家必须免费为维修、更换零部件或升级软件,以消除这个潜在风险。消费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按照通行的惯例,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厂家赔偿所谓的“误工费”、“时间损失费”或“车辆贬值费”等,通常缺乏法律支持。因为召回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厂家通过免费服务履行了其法定义务。

第二种情况则是,缺陷已造成实际损害:消费者的权利是“依法要求赔偿”,也即如果车辆的缺陷已经导致了实实在在的损害,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消费者的主张基础就从“消除风险”升级为“弥补损失”。

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

这其中,可赔偿的损害主要包括:

人身伤害:因车辆缺陷导致交通事故,造成驾驶员或乘客受伤甚至死亡的。

财产损失:因车辆缺陷导致车辆本身之外的财产损毁,例如撞坏了护栏、房屋或其他车辆。

直接经济损失:明确的、由缺陷直接导致的损失,例如因车辆突然熄火而叫的拖车费。

赔偿里的核心问题

假设开头所提到的那个新晋品牌的强制召回传言成真,依照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2020 修订)》第二十四条就会发现:生产者确认产品存在缺陷后,5 个工作日内必须备案召回计划。这也就是风传该品牌会被强制召回的最重要法律依据。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召回完成后车企是否能够免除民事赔偿责任。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生产者必须承担召回车辆消除缺陷的全部费用,包括免费维修、更换零部件等。例如,若车辆因发动机设计缺陷存在漏油风险,生产者需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发动机部件,确保车辆符合安全标准。若缺陷无法通过维修彻底解决(如电池自燃风险),生产者可能需提供退货并退还货款。

理想mega自燃

在最近的一起理想汽MEGA车自燃的事故中,理想汽车虽然在8天后就宣布紧急召回同批次 11411 辆车,并公开承认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的风险。但是由于理想在此次事故中恰恰符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对于产品缺陷的认定,有法律专家解读认为,理想虽然完成了产品召回但并不能免除相关的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据此案例,该品牌如果被认定符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产品缺陷”的认定,显然也需面临民事赔偿部分的责任。

但事实上,按照行业通行惯例,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补偿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生产者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车主一定的额外补偿,如延长保修期、提供优惠券或折扣等。这些补偿方式并非法定,而是由生产者根据召回情况自行决定。

总之,监管的介入,短期看是“雪上加霜”,长期看却是维护市场健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之举。在汽车产业,尤其是关乎公众生命安全的领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任何光环可以成为豁免的理由。唯有对造车心存敬畏,将质量融入血脉,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尊重与信赖。

也就是说,无论市场传言如何,对于该品牌来说,此次调查都是一次空前的压力测试。但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彻底审视自身在研发、测试、品控等核心环节的不足,真正将安全和质量置于流量与销量之上,那么危机未尝不能转化为重塑品牌形象的转机。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