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新能源车高速路充电困局,可油可电的插混车主为何频频抢桩?

91che袁创2025-05-07 14:12:26

当五一假期的热潮席卷全国,高速公路化身成一条流动的钢铁长龙,一场关于新能源车充电的 “隐秘战争” 也在这条长龙的每个服务区悄然拉开帷幕。

从宏观政策制定的管理部门,到满怀自驾出行期待的普通车主,所有人都被这场充电困局紧紧裹挟,焦虑难消。

理想汽车在假期前的动作,恰似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181 座分布于重庆与浙江的 5C 超充站打破品牌壁垒,向所有新能源车型敞开怀抱,而此前,这些被誉为 “能量驿站” 的超充站仅为理想 MEGA 纯电车型专属服务。

这本是一次充满善意的资源共享尝试,承载着缓解充电难题的美好愿景,然而现实却如同寒冬里的冷水,浇灭了这份热情。无论是理想车主,还是围观的 “吃瓜群众”,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举措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困局。

理想充电桩

5C 充电桩的开放,就像一场看似热闹的共享盛宴,虽让更多车辆得以入席,但也意味着理想 MEGA 的专属充电体验将不可避免地被稀释;即便从软件层面全力挖掘充电潜力,市面上多数新能源车较低的充电倍率,也如坚固的桎梏一般,牢牢限制着服务区充电效率的提升,让充电压力难以真正得到缓解。这场充电困局的破局之道,亟待更高明的管理智慧与更周全的解决方案。

如果 “可油可电” 们更多用油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宏大版图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插混车型)正占据着愈发重要且不可小觑的位置。

回溯 2024 年,在超 1286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庞大销量数据里,插混车型以 40% 的占比脱颖而出,这一数字背后,意味着道路上行驶的众多 “绿牌车”,都藏着 “可油可电” 的双重生存密码。

车企在推广插混新车时,将这一特性作为消除消费者续航焦虑的 “定心丸”,满怀信心地推向市场,试图为消费者打造出一种既环保又无里程之忧的出行新体验。

然而,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车主们却用行动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 更偏爱纯电驱动模式,仿佛电力才是车辆最钟爱的 “能量甘露”。

插混车纯电行驶时,其优势可谓多管齐下。从经济成本角度来看,纯电驱动模式下,车辆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相比燃油驱动,能为车主节省不少开支;而在驾乘体验方面,静谧平顺的行驶质感,更如同一场优雅的私享音乐会,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舒适与惬意。

正因如此,“汽油过期” 的调侃在插混车主圈子里悄然流传开来,一箱汽油从年头开到年尾,成为了纯电优先使用模式的生动注脚。

极氪充电桩

从消费者权益角度而言,车主对自己车辆的使用方式拥有自主选择权,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节假日高速充电这一特殊且紧张的场景下,插混车若能适时 “切换赛道”,更多地用油行驶,无疑是一场利己利人的双赢之举。

深入探究市面上的插混车不难发现,其充电特性存在诸多限制。多数插混车的充电倍率大多如同缓慢流淌的细流,与纯电动车相比,电池容量也稍显 “羞涩”,这直接导致其高效充电区间异常狭窄。

同样 20 分钟的充电时间,插混车补充的电量远不及纯电动车,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接力赛,让等候充电的纯电动车备受煎熬。若是插混车在高速上能够多依赖汽油前行,那么 “抢桩” 的喧嚣与混乱将大大减弱,充电桩的 “流转效率” 也会如同被注入活力一般,得到快速提升,从而有效缓解服务区充电的紧张局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插混车曾经被人诟病的 “有电如龙,无电似虫” 的窘境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车企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在研发道路上不断深耕。通过采用热效率更高的增程器 / 发动机,优化其工作时的噪音与振动控制技术,同时深入调整电池在行驶过程中的充放电性能和逻辑,成功让低电量油耗大幅降低。

如今,不少插混新车的低电量油耗已能控制在每百公里 3L 以下。经测算,在高速工况下,插混车纯电行驶每百公里耗电约 20 度,若按 92 号汽油约每升 7.5 元,以及高速服务区约每度电 1.5 元的价格计算,用油成本与用电成本每百公里相差近 20 元。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倘若遇上加油站的优惠活动,用油甚至比用电更为实惠。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或许可以化身 “精明的账房先生”,通过各种渠道为插混车主细细盘算这笔经济账,用数据和实例引导他们在特殊场景下合理用油,从而为缓解充电压力贡献力量。

先不要对超快充寄予厚望

即便插混车主们都愿意在节假日高速上 “弃电用油”,纯电动车的充电难题依然像一座巍峨且难以翻越的大山,横亘在所有新能源车主面前。截至 2024 年底,2209 万辆纯电动汽车的庞大保有量,让节假日期间的充电需求瞬间呈井喷之势。

在市场的热烈讨论中,10C 充电倍率甚至更高的超快充技术,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般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比亚迪在 3 月发布的 “兆瓦闪充” 技术更是宣称每秒能补充 2 公里续航里程,这样的数据无疑给陷入充电焦虑的车主们带来了无限遐想。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超快充技术想要真正落地,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位新势力车企的专家曾说:“在服务区实现 10C 甚至 12C 超快充,看似美好却困难重重。” 以比亚迪的 “兆瓦闪充” 充电桩为例,其与普通充电桩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为了应对超高功率充电时的巨大供电压力,“兆瓦闪充” 充电桩需要配备一个装有多块电池的储能柜,这个储能柜就如同一条 “能量缓冲带”,在关键时刻发挥着稳定电力供应的重要作用。

然而,仅仅有储能柜还远远不够,服务区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电力扩容工程,以满足超快充设备的用电需求。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建设一个 “兆瓦闪充” 充电站的成本远超普通充电站,让超快充技术的推广面临巨大阻碍。

建设成本的大幅攀升,必然会导致充电费用水涨船高。试想,如果享受加油站级别的充电速度,却要以油车级别的用车成本为代价,对于多数精打细算的纯电动车车主来说,或许更愿意选择普通快充,即便在充电高峰期不得不忍受漫长的等待时间。

更何况,目前市面上支持超高充电倍率的车辆寥寥无几,在硬件设备与车辆适配度不高的情况下,指望超快充技术在短期内成为破解节假日充电困局的 “金钥匙”,显然并不现实。

比亚迪兆瓦闪充

从过往的实际经验来看,优化充电运维管理才是更接地气、更具可行性的破局之策。

越来越多服务区推行的按取号顺序充电模式,就像一场有序的排队盛宴,让原本混乱的充电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设定细致的充电策略,通过人工提醒或软件设置充电限值,避免电池在电量 90% 以上时的低效充电,这一举措如同为充电过程按下了 “加速键”,有效提升了充电效率。

此外,高速出口附近的第三方充电站,就像隐藏在路边的 “能量宝藏”,不仅充电资源丰富,而且费用相对更低。

只不过,要发现并利用好这些宝藏,需要车主在出发前做好细致入微的行程规划,提前掌握充电站的位置、运营情况等信息,才能精准 “寻宝”,为自己的出行增添更多便利。

尽管未来几年,服务区充电难题仍将持续存在,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做好充分准备,也一定能在这场充电困局中寻得属于自己的 “破局之道”,让新能源出行变得更加顺畅、美好。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