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手记:中国电影乱象丛生但“罗曼蒂克”不会消亡

新华社史竞男01-02 09:56

 新华社记者手记:中国电影“罗曼蒂克”不会消亡

栉风沐雨走过百年后,中国电影在2016年经历了“波浪式起伏”,终于在“众声喧哗”中交上“457亿元票房、13.7亿人次观影”的“成绩单”。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先热后冷”的局面:春节档依靠《美人鱼》等影片的强力拉动,票房同比增长67%,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而之后的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是由票补减少、互联网对影院观众形成分流等因素造成,但究其内因,是国产电影目前的质量水平与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尚存差距。与此同时,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3亿,银幕数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电影发展活力犹在,未来依然可期。

2016年在电影的世界里,“乱象”丛生,“杂音”未消——

年初,电影《叶问3》等涉嫌票房造假受调查,揭开电影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有统计表明,全国电影票房至少有一成被“偷走”。电影盗版发展成黑色产业链,“偷懒瞒报”和“虚报注水”为市场良性发展蒙上阴影。

年中,《百鸟朝凤》出品人为增加排片“惊天一跪”,暴露了艺术电影的尴尬处境。塑造健康的电影生态,必然包含对艺术风格多样性、创新性的探索与追求。在今年长春电影节达成“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四点共识后,中国第一个艺术院线联盟成立。“3000块银幕动态放映艺术电影”的目标,让人们在这个冬天,感受到些许春天的气息。

岁末,“影评之争”引发连锁反应,围绕中国电影,资本、言论,评价标准和质量水准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关系得以被重新审视。一方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恶意差评”和“封口费”“红包影评”的客观存在,不论损害的是哪方利益,浇灭的都是拥抱电影的一片热忱;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应欢迎并鼓励更多理性的声音,要对“烂片”说“不”,也要为“精品”叫好,唯有重视批评、接受鞭策,才可能不断向“高峰”攀登。

电影市场的“波浪式起伏”和“众声喧哗”,未尝不是中国电影走向理性发展的契机。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双重作用下,历经风雨的中国电影面临百年来最复杂也最关键的发展期。值得欣慰的是,酝酿已久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于明年3月起正式施行;同时,2017年将是“电影质量促进年”和“电影市场规范年”,质量能否更上层楼,市场能否更趋规范,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铁还需自身硬,吹尽狂沙始到金。有人说,2016年中国电影进入“中场休息”,不论是调整反思还是蓄势待发,人们对好电影的期盼不变,初心不改。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之下,2016年光影世界的大幕已徐徐落下。告别过去,奔向未来,相信电影的“罗曼蒂克”不会消亡,在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华丽转身中,人们期待更多美好与精彩。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