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R产业,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9391301-04 20:30

回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了,全球按下了「暂停」键,这场灾难可以说「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而在经过漫长的煎熬和等待之后,全球多个国家终于陆续启动了疫苗的接种工作,但2021年,疫苗能不能彻底终结疫情大流行,现在恐怕谁都没把握。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去面对似乎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2021年?

著名经济学家何帆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妄加揣测,也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把所有雷达都打开,把所有触角都伸出去,把所能够想到的准备工作都做好,然后,等未来的检验。

在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不过没关系,都翻篇了。愿大家所求皆如意,所行化坦途,多喜乐,常安宁。2021,全糖去冰!”

以下是正文,Enjoy~

当我们说起VR/AR技术时,我们在讨论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我们讨论的是一整套凝结了芯片研发、显示面板制造、光学模组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直至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等领域最前沿成果的技术合集。如果将这些领域视为基础产业,VR/AR的大厦正是以这些领域和技术为基石,才能取得如今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都相信,VR/AR未来会成为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但理性来讲,这一幕可能要等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后才会发生。那么,中国的VR/AR产业怎样才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再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成功?这是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洋彼岸的Facebook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如何从0到1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容生态体系,如何研发出能够让消费者认同的VR设备。我们确实应当学习和借鉴Facebook的成功经验,但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显然走不通,对于中国VR产业的发展来说,需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Part Ⅰ

怎样借鉴Facebook在VR消费市场的成功经验?

作为中美两个超级大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巨头,腾讯与Facebook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涉及VR/AR相关话题的时候亦不例外。

有些观点认为,腾讯作为社交、游戏领域当仁不让的国际巨头,在对前沿科技的布局和投入上也应当向Facebook看齐。但事实上,从营收构成和业务重心来看,腾讯已经和Facebook有了很大的差异,未来可能完全走向两个方向。

营收方面,Facebook目前的营收基本来源于在线广告收入,其2020年Q3财报显示,总营收为214.7亿美元,其中广告业务贡献了212.21亿美元。虽然Facebook正在拓展在线支付、游戏、电商以及VR/AR等新业务,但这些新业务加起来的营收比重只有1.2%。

相比之下,腾讯的营收构成更加多元化,网络游戏、增值服务、在线广告、金融科技均有涉及,同时还在布局云计算平台,目前已经做到了国内Top 2。根据腾讯2020年Q3财报的数据,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至人民币332.55亿元,占总收入的26.5%。

从业务重心来看,Facebook目前的重心之一是VR/AR相关技术和硬件的研发以及生态的构建,从最近几年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业务规划来看,明显是希望能在VR/AR领域复刻苹果在智能手机业务上取得的成功,从而将自身社交业务进行场景化延伸,其前两年推出的首个智能硬件产品——Portal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腾讯主要发力打造平台级的业务,除了最重要的社交平台和媒体平台,游戏发行平台、支付平台以及云计算平台亦是布局的重点。从业务重心来看,VR/AR显然不是腾讯重点布局的领域,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VR/AR产业未来依赖的基础技术,是腾讯正在大力发展的业务方向。

也正是因为两家公司对于未来业务的战略规划并不相同,无论腾讯还是Facebook如果硬要去学习对方的发展路径,结局可能都不会太好。「邯郸学步」的道理,大家都懂。

此外我们应当认识到,Facebook能够在VR消费市场取得成功,依靠的绝不仅仅是豪掷数十亿美元的魄力,更离不开背靠全球计算机技术领域顶尖公司和人才聚集的硅谷。换句话来说,硅谷几十年构建的计算机尖端技术研发和人才沉淀产业链才是Facebook最大的依赖,这样的体系绝不是某家公司给与足够的投入能够铸就的。

硅谷的这一整套产业链为Facebook带来了诸多的优势:更廉价的电子元器件采购成本,更多从事不同前沿领域技术研发的团队,斯坦福这样顶尖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巨头之间高端人才流动所带来的产业氛围。

所以,Oculus Quest 2之所以能够做到299美元起售,不仅仅只是因为Facebook亏钱卖硬件,更有背靠硅谷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

中国的VR产业又是怎样的现状呢?在没有硅谷那样的创新土壤孕育和积淀的背景下,仅凭某一家创业公司一腔孤勇地就能去抗衡吗?说难听点,哪怕是与Facebook市值旗鼓相当的腾讯同样豪掷数十亿美元,结果可能同样无异于以卵击石。

尽管如此,从Facebook在VR消费市场的成功中,至少还是有两点经验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

其一,以足够低的价格提供合格的VR体验,是打开消费市场大门的钥匙。

要做低价,首先需要解决在核心元器件领域被西方「卡脖子」的问题。以SoC为例,华为海思的“麒麟”可以算作最优秀的国产SoC,但现阶段依然无法摆脱对西方工业体系的依赖,受制于ARM的授权以及台积电的代工,从而才遭遇美国毫不讲理的「断供」,这就是我们的高科技产业被「卡脖子」的典型写照。只有摆脱了被「卡脖子」的问题,我们才不用为一些元器件的高溢价买单,才能在保证体验的情况下提供消费者能够接受的高性价比产品。

当然,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价格对于中国市场是足够低的价格?可能至少需要做到买一台VR一体机仅相当于一家三口去吃一顿大餐的价格,才能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来尝试这样一种新的科技产品。这不仅依赖产品成本的降低,也需要人均收入的提高。综合来看,中国消费级VR市场短期内可能依然受限于产品价格无法成为主流市场,需要等待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其二,构建优秀的内容生态。

内容生态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仅就国内外的游戏生态而言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Facebook的生态模式是否真的适用中国市场也是值得探讨的。

欧美的游戏市场被主机游戏熏陶了很多年,从雅达利到任天堂到索尼再到微软,主机游戏的文化没有断层,大家也都习惯了付费购买游戏的消费模式。Facebook一心想要将Quest 2打造成任天堂Switch的竞品,因此整个内容生态沿用了游戏主机的生态模式,这是Oculus内容商店能够诞生35款营收超过百万美元游戏的基础。

但中国的游戏市场情况完全不同。

众所周知,在中国做付费游戏是一件叫好不叫座的事情,甚至连点卡制的端游也已经渐渐式微,要想不被ARPU更高的免费游戏所取代,创造更多的收费方式已经成为了习惯。影响中国游戏生态的因素很多,这里我无意去批判带起「Pay to Win」这种风气的游戏厂商,但至少在中国,大部分玩家还是更喜欢免费下载的游戏,想要从这样的玩家群体上赚到钱,既需要广泛的应用安装基础,也需要开发团队制定合理的收费模式。

事实上,过去几年间中国也不乏想要冲击游戏主机硬件市场的企业和产品,战斧F1、腾讯MiniStation都是现成的例子,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没有在市场上掀起水花。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压低价格打造的产品达不到主流游戏主机的性能和画面水准,投入培育内容生态的资金体量也远逊于索尼、微软、任天堂这样主机市场巨头,同时中国独特的游戏市场环境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借鉴Facebook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开发出价格和性能合适、内容生态符合国人口味的VR消费级硬件,才能够真正打开中国消费级VR市场。想做到这一点,依然需要整个产业的长期努力。

Part Ⅱ

「中国特色的VR产业发展道路」怎么走?

「Copy to China」模式对于中国VR消费市场来说,显然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尽管大家都对Facebook那一套VR生态体系评价都很高,但仍然需要脚踏实地的面对中国VR产业的现状,思考如何走一条「中国特色的VR产业发展道路」。

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内容制作企业,只是缺乏VR产业链上游一些基础产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正如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当我们在讨论VR/AR技术时,我们讨论的其实是一整套凝结了芯片研发、显示面板制造、光学模组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直至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等领域最前沿成果的技术合集。

VR/AR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整个计算机产业链的力量,产业链上游很多环节的发展并不是VR/AR一个产业的投入就能够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能够在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上做到摆脱对欧美技术的依赖,做到世界领先的水准。这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也需要企业在将这些技术投入包括VR/AR在内的市场进行商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迭代。

值得高兴的是,尽管国内在SoC设计与制造、显示面板、操作系统开发等领域过去落后欧美很多,但近年来差距已经在迅速缩小。华为海思、京东方等公司正在各自的领域发力,努力打破外国的垄断,提供了极富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但在某些欧美积淀深厚的领域想要追平或者赶超行业最顶尖的水准,依然需要长期的发展和大量人力与资金的投入。

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国家专门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新发展理念,未来将投入以万亿计的资金,从国家层面实现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VR产业未来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有力保证。

结合5G网络和边缘云计算,未来中国消费级的VR设备完全可以抛弃现有的内置SoC架构,通过边缘云就近提供运算能力的支持,进行画面渲染和数据处理,同时缩减数据传输链路,尽可能的降低网络传输延迟,从而提供高质量的VR体验。这将是地广人稀的美国基本无法复现的模式:中国人口相对聚集,同样的云服务器成本能够为更多的用户带来服务,更容易在成本和用户付出的价格上达成平衡,同时能够显著降低终端设备的售价,带动设备的普及。

除了依靠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更需要重视。

相比硅谷及其成熟的「产学研」运行机制,中国VR产业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确有所欠缺。以致力于成为「世界VR之都」的南昌为例,即使引入了教育部牵头的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和北航VR+航空飞行模拟训练基地,依然远远满足不了VR产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正因为VR/AR技术横跨多个学科,需要的更多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才能够保障VR/AR产业的未来发展。南昌更需要引入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学科的一流教育资源提供理论知识的教学,配合注重应用的实训基地以及引入的诸多VR企业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自底而上的打造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VR产业的聚集与发展。

总结起来,在VR消费市场,中国特色的VR产业发展道路就是:「夯实基础产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VR产业体系,研发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软硬件产品。」

Part Ⅲ

中国VR产业,未来在哪里?

VR/AR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我们要认识到,国内外的VR基础产业和消费市场状况都有较大的差异,不能简单的进行对比,不能简单粗暴的「Copy to China」,更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腾讯这样的巨头以“救世主”身份救场。

我们应当给与国内VR企业更多的耐心,等待他们一步步迭代出更好的产品。同时,国内的VR企业也应当脚踏实地,少玩概念,将精力投入到前瞻技术研发和产品打磨上,真正做到「用产品向消费者说话,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清楚的认识到,作为长周期产业,没有基础技术的辅助,没有政策配套的支持,没有长线资本的投入,VR产业不可能像移动互联网那样快速起势。

中国VR产业在2B市场的商业化应用落地上已经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双赢的路子,但想要在2C市场取得成功,可能仍然需要等待VR产业链的进步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150多年前,英国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中如此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时代。

对于现阶段被西方「卡脖子」,正处于阵痛期的中国VR产业来说,不也正是如此吗?

所以,我们不需要“救世主”,只需要足够的耐心,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坚定踏实地往前走,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遇见星辰大海、鸟语花香……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Tags:

猜你喜欢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