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洪与董明珠之争将把格力引向何方?

诸葛阿瞒黄燕07-17 17:10

千里马常有,而千里马与伯乐之争不常有。

一贯低调的格力前董事长朱江洪最近借自传出版高调曝光,从北京签售到广东。7月23日,格力老员工俱乐部还要在珠海为老朱组织“格力缘”见面会,老朱的群众基础深不可。

朱江洪自传最初在《冷暖商情》杂志连载,2017年在老朱任主席的暖通空调品牌委员会策划下正式出书。老朱担心炒作本来不想出书,最后还是决定公开发声以正视听,据说这也是部分格力老员工的要求。

 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朱江洪把想说的话都写进了自传,文字平实客观,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不过第二章18页居然把三鹿事件写成1908年,编辑太不用心。

最后一章“功成身退”,老朱写得很直接:“有些媒体炒作‘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话或许有一定道理。因为我,她走上了企业的各级领导岗位,站在格力这个大舞台上,才有了她大展拳脚的机会。

至于后面那句‘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一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而是团队的力量。

况且这句话也不符合格力的史实,在格力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都离不开员工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拼搏和奉献,就不可能有格力的今天。”

 

格力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房地产起飞、城镇化加速和“朱董配”的黄金搭档,共同推动格力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家电企业之一。

荣誉只属于过去,未来仍面临挑战。格力的主业空调遭遇天花板,国际化步伐大幅落后于美的和海尔。两代领导核心却在此时选择对立,失去的是人心,受伤的是格力。

01 

老朱自传中提到董明珠的部分不多,文字平实客观,看不出对这位他一手提拔的接班人有什么偏爱,更谈不上偏见。

他在第八章格力模式中写道,在董明珠的建议下,格力湖北的几大代理商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销售公司,后来朱江洪又处理了湖北销司乱价、体外循环的问题。

朱江洪说:“很多媒体说我主抓技术、质量,不管销售,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格力。销售是企业的重要一环,作为一把手哪有不管之理?”

董明珠在自传《棋行天下》中也曾写到,1996年凉夏,朱江洪听取了董明珠的建议后顶住压力坚持不降价,并拍板拿出一个亿给经销商2%返利补贴,稳定了格力的经销商队伍。

将相和才是格力发展的史实。在长期的经营考验中董明珠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才得到朱江洪力挺,成为格力第二代掌门人。

董明珠的强势作风、张扬个性在国企绝对是稀有动物,如果没有朱江洪的包容和理解,很难想象她能一路闯关。

董明珠也曾表达对朱江洪的感恩,她的自传书名就来自2005年老朱送给她的一副对联:“献身企业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杰”。

作为继任者,如何处理与前任的关系,特别是提拔自己的伯乐之间的关系,非常考验董明珠的智慧。谁都不愿被称为“摘桃子的人”,但董明珠后来的一些说法、做法显然没有得到朱江洪的认可。

朱江洪在自传中澄清了一些事实,“有些人总说格力1996年、1997年濒临破产,实际情况是,从1991年起格力每年的销售额和利润都是大幅增长。

 

就是媒体常提到的1996年,销售和利润也是两位数增长。1996年还是格力电器上市之年,我记得上市当天公司股价就从10多元飙升到50多元,被誉为中华第一股 。” 

至今仍挂在格力销售大厅的两幅图

明眼人一看即知,格力濒临破产正是董明珠的表述之一。2015年董明珠在央视某论坛曾直言:“格力如果当时不是我回来,1997 年这个企业就关门了。”

2002年,朱江洪带领公司科技骨干赴日本三菱洽谈技术转让被拒,之后下决心不惜代价自主研发,成功推出一拖四多联机。他在自传中总结:“所谓技术转让,很多都是过时的技术,前沿技术有钱也很难买到。”

这段情节和心得董明珠曾经多次分享,不过主角换成了她自己。

2004年,格力电器差点被格力集团卖掉,当时的买家包括开利、大金,开利为稳定团队,承诺给格力高管高薪。朱江洪在自传中说:“媒体不断炒作的给企业领导人年薪8000万,我从来没听说过。大概开利总裁也没这个待遇吧。”

年薪8000万,正是董明珠多次在公开采访中提及的。格力当时的利润也不过4亿多,8000万相当于公司一年利润的20%。

朱江洪的自传立刻引起了回击。就在老朱借自传高调曝光的同时,媒体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朱江洪常有,而董明珠不常有”,“董明珠的改革才是格力成功之核”。

不能正视历史,就无法开启未来。格力的奠基人究竟是谁,业内早有公论。表达上越是用力过猛,越说明自己内心虚弱。

成为一把手后大权在握后,如何保持清醒,拒绝自我膨胀?朱江洪用学识、修养筑成了防火墙,董明珠却在网红的聚光灯下乐此不疲。

 

02

 

查询格力电器1996年至今的年报可以发现,从1996年到2001年格力电器营收增长稳定在两位数,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

2001年董明珠担任总经理后,格力电器营收和净利润双双攀升,且净利润增速超过了营收增速,只有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滑。

2012年,董明珠接替朱江洪任董事长,当时格力电器营收已逼近千亿。2012年格力净利润73亿,2016年净利润154亿,五年翻了一倍,董明珠功不可没。

但同期公司营收、净利润增速开始回落,并在2015年出现过山车式起伏。

从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净利率三项指标来看,格力电器十年来净资产收益率稳定在30%以上,最近两年略有下降。

毛利率从18%提高到32%,净利率从3%增长到14%,显示出行业龙头强大的定价权和供应链掌控力。

格力电器1996年上市时市值36亿,到2006年市值400亿,2016年市值1500亿,目前市值为2400亿,市值与业绩增长基本同步。

董明珠把格力空调做到了极致,但在空调以外的市场开拓乏力。

2012年格力营收千亿,2016年营收1083亿,年均增长1.7%,同期美的年均增长为9%。2017年,美的将实现2000亿营收,而董明珠2012年提出的“五年再造一个格力”看来仍然遥远。

2012年,格力空调占营收比例为97%,2016年这一数字为81%。同期美的空调占营收比例从81%下降到了2016年的42%,这是格力规模被美的超越的重要原因。

很难说格力多元化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美的,近两年来,格力在小家电、冰洗加大发力,但从业绩来看,空调以外产品的贡献仍然很低。

跨界进入手机是格力多元化最大的冒险。2016年格力手机已经出到第二代,但主流渠道无法买到,销量始终是一个谜。无论董明珠承认与否,格力手机已经失败了。

对于企业多元化,朱江洪在自传中也有点评:

“轻率的把人力、物力、财力转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并不能使企业走出困境,反而风险更大。你的技术在哪里?市场网络在哪里?制造经验又在哪里?

江浙一大批企业为了转型进入太阳能光伏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利润都被别人吃掉,最终连全球老大无锡尚德都不得不宣告破产。过去的空调老大春兰,不合时宜的进入汽车、摩托车、电视等行业,以至于主业下滑,风光不再。奥克斯老总也曾对我坦言,进入汽车行业犯了错误,白白赔了十几亿。

像柯达那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不是行业不行,而是企业不行;不是市场不行,而是技术不行;不是产品不行,而是质量不行。”

 

03

董明珠治下的格力,翻倍的除了净利润还有分红。

最近十年,格力电器分红一路看涨,除了2008年和2010年固定资产增加16亿和9亿,历年分红率都在30%以上。2012年董明珠任董事长后,分红率从40%飙升到70%,大幅超越朱江洪时代。

即使在2015年,格力电器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分红率仍然高达71%,这让格力赢得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也让董明珠收获了粉丝无数。

从2007年到2016年,董明珠累计获得分红收入3.32亿元,最近5年分红总额2.66亿。目前董明珠持有格力电器4444万股,占比0.74%,为公司第九大股东,按当前股价41元计算,市值18亿。 

2012年5月,朱江洪卸任董事长后减持格力912.18万股,套现1.8亿元,减持后还持有格力123万股。如果老朱五年内没有减持,目前市值5043万元。 

直到退休,朱江洪仍然是国企老总、职业经理人,而董明珠已经是格力股东,在第二大股东京海的支持下,话语权仅次于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

 

04

 

朱江洪说,在格力的遗憾之一是国际化,“当时没做好,直到现在也没做好。”

老朱退休的2012年,格力外销占营收比例为15.9%,2016年这一比例为15%,下滑0.9个百分点,毛利率从14%提高到17.2%,均落后于美的。 

2016年,海尔55亿美元并购GE家电,旗下已拥有GE、三洋、斐雪派克多个国际品牌。美的斥资300亿连续收购东芝白电、德国库卡、以色列高创和吸尘器品牌Eureka,从家电跨界进入机器人领域。

以国际品牌布局全球,美的和海尔已领先格力N个身位。作为中国空调第一品牌,格力在海外坚持自主品牌,但市场份额上丢失太多,可能会错失进军海外的时间窗口。

留给格力的时间已经不多,董明珠却在此时将全部身家押向了银隆。从2016年到2017年,董明珠为银隆在全国各地站台无数。在董明珠身体力行的示范下,银隆获得了包括首富在内的大姐亲友团30亿注资,以及超高曝光率。 

2016年格力低价增发收购银隆,由于吃相过于难看被股东否决。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当场发飙,“我进来没有掌声,这是第一次”。

虽然并购不成,董明珠照样为银隆各种站台,比搭车格力的晶弘胃口更大。大股东对此的长期失语更让人费解。

格力越来越像董明珠的自留地,而不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公众公司。

 

05

 

朱江洪以领先行业的品牌意识,不惜工本为格力打下了牢固的品质基础。

早在1995年朱江洪就提出精品战略,设立了300多人的筛选分厂,既不生产也不装配,而是逐一筛选重要零件,不合格的退回原厂。这项业内创举一直坚持到现在,和监督中高层的“质量督查小组”一样,成为格力质量管理的特色之一。

董明珠继承了老朱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研发投入不设上限,技术人员施展才能的空间巨大,这是薪酬水平一般的格力能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

在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情结下,朱江洪时代的格力很少做大手笔的市场营销,也极少与媒体沟通,格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其市场地位完全不符。

董明珠改变了这种局面。在品牌营销上大姐简直是天才,她把格力和中国制造划上等号,格力新品发布会办成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准确迎合了大众情绪,强化了格力品牌对消费者认知的垄断。

这两年大姐曝光率之高,业内无人能比,央视、国社几乎成了格力御用。大姐把自己打造成了超级IP,作为企业家,董明珠个人品牌已经等于甚至大于格力。

对“网红”董明珠,朱江洪没有直接评价,反而是副总裁黄辉在自传中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 

“格力的企业文化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在领导干部中黄辉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他从普通工作人员到质检部门领导,到分管质量的副总,再到主管公司技术质量的带头人,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公司重大科研项目都是在他组织和带领下完成的,但他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以至于外面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

 

06

对前任的怀念背后是对现任的不满。

董明珠担任董事长五年,员工持股迟迟不能落地,2015年前后格力不少中层干部离职,加入“格力老员工俱乐部”。留下的员工对董也并非毫无保留,最大槽点是董明珠开创的以实物形式发放年终奖。

朱江洪2012年的三点离任感言中,第一条就是承认自己有失误,“希望大家以宽容、大度的精神给予谅解和原谅“。

董明珠说,我从不犯错,“因为我的责任不允许我犯错”。缺乏制衡让格力成了一言堂,在内外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格力手机居然能出到第二代。

董明珠的强势作风在公司内部一直有争议,朱江洪在自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1994年董明珠升任经营部部长,1997年担任销售公司副总,内部都存在较大异议,在我的努力说服和解释下最终还是通过了。2001年,由于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一肩挑,我又推荐董明珠接任格力电器总经理。”

朱江洪慧眼识珠,用15年栽培董明珠上位。距离2018年董事长换届选举不到一年,董明珠对接班人的最新表态是“五年内不考虑接班人”。

一贯低调的朱江洪此时忽然高调曝光,自传华南地区首发式就在珠海市委党校,其中是否另有深意?

神化朱江洪和神化董明珠一样,对格力没有任何好处。过去的荣光只属于过去,未来才是格力最大的变数。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