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出租车司机为啥不怕被滴滴Uber们抢走饭碗?

虎嗅网何北航07-06 10:53

 第一次到日本的车迷朋友会发现一个怪现象,路上跑的私家车大多是小巧的“面包车”,而轿车一般都是出租车。答案很简单,对重视实用的日本人而言,那些小巧的轻自动车内部空间大、占地小、省油、还不用交税,自然比轿车受欢迎。而出租车选用轿车,自然就是考虑到乘坐的舒适度。

但是同为轿车,日本的出租车和中国的出租车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不奇怪,在私家车非常普及、对服务要求高的日本,不做出特色怎么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对出行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日本的出租车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在日本开出租车的大多是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无论多热的天气都是头戴大檐帽,穿着司机制服打着领带,戴着白色手套,一套整整齐齐,看到你提着行李还会主动下车帮你搬上搬下。从来没有司机会穿着T恤短裤蹬着凉拖去拉客,更不会有省钱不开空调、烟味经久不散的出租车。这是和国内出租车的第一点不同:司机专业程度存在差别。


第二点不同是出租车内的硬件配置。在日本,自动门是出租车的标配,乘客无需亲自动手开关门,方便了带行李的乘客。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自动门,通常情况下司机也会主动下车用手护着头顶车门边的位置,防止乘客受伤。车内都备有车载GPS,输入地址自动规划出路线,不用担心司机不认路,更不用担心司机绕路。出租车不仅会显示空车(空車)的标志,还会显示有人(賃走)的标志,方便乘客从远处确认。而在出租车公司的后台系统上,日本早已引入类似于Uber和滴滴这样的车辆调度系统,打一个叫车电话,调度中心自动安排附近的出租车去迎接,十分钟内赶到。

第三点不同,是日本的出租车体制。日本出租车早已允许个体经营,也不对各地区的出租车公司施行准入制度,已经完全市场化。对个体经营的出租车司机而言,购置车辆的费用、油费等所有费用都由司机个人承担。虽然没有份子钱,但对个体司机的要求也并不简单:不同年龄要求不同,但一般都需要有普通旅客运送事业专职司机经验十年以上,其他汽车专职司机的从业时间按照50%进行换算;十年内未出过交通事故,没有违反过交通守则;这些制度如果引入中国,只有部分老的哥符合要求。


而公司运营才是日本出租车的主流。车辆购买、油费、保险停车都是公司负担,司机经过入职培训后去公司上班,有基本工资,每月有固定出勤次数和出勤时间,享受出租车公司的正常保险福利,待遇比国内还是好得多。(图片是日本函馆的“哞哞出租车公司”,车辆外表都涂成奶牛花色)

这样好的服务这样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日本出租车的费用也不低。以东京为例,出租车前两公里730日元,之后每280米80日元,此外还要加上每1分45秒90日元的时长费,对比国内来说不算便宜。而现实中日本普通百姓使用出租车的频率也较少,主要是因为公共交通特别发达,除非是深夜或者赶飞机等急事,坐出租车并不划算。

但使用者少并不代表这个细分市场没有前途,截止到2013年12月,日本共有出租车公司1万5271家,公司运营出租车20万3943辆,个人运营出租车3万9304辆。其中东京都一地有出租车5万494辆,如果算上东京首都圈内的神奈川、千叶和琦玉,出租车超过7万辆,不亚于北京。而日本出租车产业营业收入在2009年达到了1兆7760亿日元(约1151.94亿元),日本出租车司机平均年收入298.0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9.35万元),可以看出这个市场的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再回过来看中国,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在北上广出现了一群收入不亚于日本的先富群体,他们愿意为安全高质量的出行付费。但是我国既有的出租车市场存在车内肮脏、司机绕路、服务态度差等缺点,无法满足这群高质量客户的需求。而滴滴和Uber一方面开始主攻底层市场,发展拼车业务;另一方面自己的高端项目又多是非专职司机,服务质量上显然不能与专业司机相比。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