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创客须知:前方路况复杂 请谨慎出行

电科技袁创12-19 10:18

某科技媒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2015年智能硬件领域共完成106笔融资,其中B轮级以后为14笔,占比约为13%。

某资深创业者预计,到2015年底,有80%的硬件初创企业将死于A轮。 

2015年的冬天,对智能硬件行业而言,显得格外寒冷。

但这并不影响中关村的热闹和华强北的繁荣。北京城里以孵化器为主题的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下一场接着一场;据说在深圳这个对硬件行业而言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从市场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一件新的产品就出来了。

51287spkxbtalfx2.jpg

资本虽然遇冷,千亿级的市场规模预期仍在。按照宣讲会上所言,来自政策、技术、资本、渠道、媒体等等各方面的支持都已就绪。财富、激情依然驱使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不断投入智能硬件行业的怀抱。

只是这一路,或许比想象中得要艰难许多。

从0到1 产品成型真的是分分钟的事?

服务提供方说:“我们打造了一个高效的B2B的在线平台,上面集成了10个定制化服务模块。通过这个平台,开发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原型的快速开发。“

技术提供方说:”我们可以在云端提供包括人脸识别、图片识别、语音识别等在内的各种能力,补足你的短板,将你所需要的技术快速加入到设备中去,让设备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孵化器的作用听起来则更为强大:”我们能够提供从芯片、解决方案到柔性产业链、工业设计等各种支持。”据称,深圳的创客们在孵化器的支持下可以于15天内将一个idea转变为一个好的demo。

必须承认,这些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出现为硬件创客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那些原本缺乏成长机会的硬件梦想提供了一个转变成现实的可能。

但是,从0到1,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据深圳智能硬件创业者段泽一介绍,如果这个所谓的demo指的是首版,最快的制作时间仅需一天。首版就是产品的外观模型,实际上只是一个3D打印或打磨实现的产品外壳,用途在于前期观看产品外形效果,并没有任何实际功能。

按照这个说法,从创意到首版,产品只是完成了从0到0.1的一小步而已,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型还差的很远。

从0.1到1 硬件创业的门槛不止于技术

的确,有了上述各种力量的保驾护航,硬件创业的环境与两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英特尔、京东等在技术、资本、供应链等方面积淀深厚的科技领域大佬加入后,创客们开始逐渐摆脱孤立无援的处境。

即便如此,与传统互联网或O2O项目相比,智能硬件的进入门槛还是要高出一大截。

在技术层面,硬件项目至少需要涉及工业设计、硬件发开、软件开发、云端连接等几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有过互联网创业经验的梧桐树资本GM童玮亮在观察中发现,智能硬项目对团队要求极高,软件团队产品加技术的模式完全不够,从工业设计,供应链、软件、硬件一直到营销,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可能直接导致项目的破产。

据深圳一位硬件销售领域资深人士分析,只考虑设计不考虑销售,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都是目前智能硬件创业项目高死亡率的成因。

产品原型出来之后,接下来需要优化云端连接,优化工业设计,降低成本,为大规模生产做准备。在这些环节上,对于很多缺乏经验的创业公司而言,借助第三方平台或许是更有把握的选择。

从0.1走到1,在投资人眼里,这里面不仅有产品的突破,更有智能硬件团队从创客到创业者的蜕变。

从1到n 前方的路还很长

不少项目都死在了量产这一步上,据京东智能生态业务部总经理刘子豪这样举例:有的项目在投入200万元完成前期研发之后,以为可以进入量产阶段了,这时候才发现开一个模就要30万,量产甚至还要1000万。

资金预算不足,是这一环节的死因之一。此外,缺乏供应链资源也可能导致相同情况的出现。

第三方平台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孵化器很多,有的由业内大型科技企业开办,有的由硬件相关供应链和媒体企业开办,还有些是本与该行无关的其他民间资本开办。这些孵化器能提供的服务也各有不同。

相比较而言,大型的孵化器所能提供的服务会相对公平、正规,创业者特别需要避开那些只为商机而开创孵化器的机构,不仅相关费用会比较高昂所能提供的支持也可能十分有限。

以京东为例,据刘子豪介绍,JD+孵化器与传统孵化器不同,传统孵化器更像是一个与后者进行对接的机构。JD+孵化器可以帮助从传统孵化器中毕业的项目解决从1到N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工业设计、供应链、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

6243612727775918592.jpg

这类有着互联网巨头背景的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更全面而且更加深入。

JD+打造的就是一个创业者品牌,提供一系列服务的集合,覆盖了资本、孵化、工业设计、供应链、市场营销和技术端。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就拿供应链来说,我们会帮助没有供应链专家的创业企业从制定量产方案一直到合同签订。”刘子豪说。

智能硬件之路道阻且长,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最后的试金石——市场

从量产走向市场,这是产品最后的一关,也是生死存亡的一关。

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根本上就是失败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走得越远,损失越大。产品量产以后若销售不能达到预期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这恰恰是一个公司的命脉。

“真正好的企业一定是由市场成就的。”段泽一强调。的确,资本可以启动一个项目,平台可以加速一个项目,但最终决定项目成败的还是市场。

市场的背后其实是消费者,当有足够的消费者愿意为同意需求买单时,市场也就形成了。许多产品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切中这样的“需求”。

关于这一点,电科技已在《资本遇冷,是时候撕开伪智能的面纱了》一文中做过详细阐述。

从idea到demo,再从demo到量产,最后又回归到产品定义。智能硬件的生命周期或许要面临很多预料之外的挑战。想要此地横刀立马者,若非有一往直前之志,入局还需谨慎。毕竟,长期看来,一个项目仅靠概念支撑恐怕很难走远。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